小学教学总结汇总五篇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教学总结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姚克扣:小学高级教师,扬州市高级辅导员,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班队集体建设与研究先进个人,扬州市优秀辅导员,江都市“十佳”辅导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重以教立研,以研促教,有二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大赛中获奖,还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其中《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一文获国家级一等奖,《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德育中的独特功能》一文获国家级二等奖,《在体验教育中创新少先队德育》一文获国家级二等奖,《体验教学创新德育之我见》一文获省一等奖。所承揽的省级课题《在体验教育中创新少先队德育》顺利结题,并获省优异科研成果一等奖。《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文在《中国教育报》主办的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慎购学习资料》、《道德教育活动要系列化》等论文在《家教周报》、《关心下一代周报》发表。指导十余名学生的作文在《作文报》和《作文周刊》、《江都日报(教育版)》发表,并指导多名学生的征文在全国、省市获等级奖,该同志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该同志坦言:脚下永远是一条零的起跑线,未来需要新努力、新进步、新业绩。
《小学科学(4─5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目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两面大旗。无庸质疑,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没有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的情况下,甚至有人认为凡小学科学教学必有活动、必有探究。在这种思潮的误导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领域却刮起了一股疯狂的“活动教学”之风。现在,在我们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处处是活动,可谓热闹非凡。但在对这些活动耐心分析和研究之后,我们又会感到活动中又普遍存在着一种毛病,那就是──“思维不足”。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结束以后,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活动有余、思维不足”已经成为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通病。
首先,是因为很多科学教育者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上存在着偏差。有些人把科学探究等同于“动手做”了。虽然两者都倡导学生的主体性,都提倡体验式学习。但实际上它们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它不否认对知识的学习,提倡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但同时也承认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形式来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性。而“动手做”提倡的是“做了才能理解”的理念,非常重视第一经验的学习。由此可见,“动手做”更强调的是动手,而科学探究则更强调动脑;“动手做”重视的是第一经验的学习,甚至认为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模式,而科学探究却不否认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把探究教学理解为活动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问题。还有些人把科学探究机械化地理解为一种流程了。认为探究必须要按照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做计划、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而事实上,对问题的讨论来寻求答案、对资料的分析来提取信息也都是一种探究模式。科学探究不一定都需要动手,也不必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地来进行。我们不能把探究看成一种机械形式,它的本质应是思维。否则,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是无法完成探究教学的。其次,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活动中,而实际上用在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却很少。《热胀冷缩》一课,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和学生一起来安装一个能发现热胀冷缩现象的装置上,而实际上通过一些热胀冷缩的现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释其中的原因才是教学的主旨。而这一点恰恰被教师忽视了。当然,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科学技能的一个方面,但如果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简单的、重复的实验操作上,也就冲淡了学习的主题。
本人承担了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们组根据期初布置的任务,展开了一学期的教学活动,每周二的两节扬琴课让学生们从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步,现小结如下:
社团情况:
上学期的.几位学员由于程度跟不上,学习成绩的退步等等原因导致退出社团,现在共有7名学生,三年级两名学生:骆佳璐、盛晨佳,二年级学生:郭千诺、杨晓晔、江少春、蒋洁颖、蒋可欣。
社团学习情况:
1、每周二的社团活动时间:
由于回琴的时间只有两节课,所以把课时分成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学生
的回琴时间,一个小时,教师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根据学 生的演奏情况,指出缺点,细致点拨,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提高演奏能力,经过指导后,剩下的一部分时间,采取一起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中午的练琴时间:
平时的练琴时间,我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空余的时间进行练习,
这样的一个练习是帮助学生能巩固上课所学到的技巧,加深记忆。
考核情况:
本学期的考核采用齐奏形式,选用两首乐曲《东北民歌》、《西班牙民歌》作为演奏的曲目,学生的表演不错。
优秀的学员:盛晨佳、骆佳璐、郭千诺
努力的方向:
一年级的下学期虽然是个短学期,但对于初为人师的我却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时光。如何“严”与“爱”之间找到两者的切合点,成了让我很困惑的问题。看见身边有经验的班主任很有威严的把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生管理得那么优秀,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把她们所有教育教学的经验都照搬过来,我的学生们就可以一样优秀了呢?面对51个天真活泼的“宝贝儿”,有时候真是狠不下心让自己严厉起来,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个转换,我要怎样做才能帮他们平安的度过呢?总结上学期,我发现:这阶段的儿童感性多于理性,对于外界事物,侧重于主观认识。为此,下学期我依然用童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直观事物来指导教学,让学生能迅速接受知识。孩子们把我当成一位良师益友对待时,他们的思维就像草野上的野马天马行空,于是,交流的火花拼出了个性的思想;当学生的交流成了断线的风筝时,我也及时遏制,这时我的权威也是不容置疑。学生有着自己的个性思想,如何让他们有个表现的机会呢?在实验教学中,我适当的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我当小老师”、“你能我也能,你行我更行”等教学手段让我的教学如鱼得水。
每个人都渴望着别人用赞赏的眼光来对待自己,当我说一句:“嗯,**同学读得非常流利,如果他读得慢一些,加上些动作,那就更棒了!”会让他觉得上课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评价机制的建立和灵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个学期我试着去活化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认可,在评价中促进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想学爱学主动学了,那么,我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学年的工作结束了,我发现:其实,“微笑”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这个学期我做到每天给学生灿烂的微笑,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中国有句谚语:“谁也说不清哪块云彩会下雨。”而我却相信我的每块“云彩”都会“下雨”。因为,我拥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微笑。我们班有个学生,刚开始每天的作业总是爱拖着不做,因此考试成绩总是不如人意。怎么办呢?训一通吧,不行吧!我试着寻找他的优点,结果发现他这个人还真有不少优点:比如,爱劳动,每次教室里的饮用水一吃完,他总是自告奋勇地去门卫处把水给叫来了。另外他非常懂礼貌,每次见了老师总会笑嘻嘻地打招呼。于是只要一发现他做了好事,我便在晨会课上表扬他,然后在课后再悄悄地微笑着问他:“作业好了吗?要抓紧一点哟!”他总是边红着脸边搔着头对我说:“还有一点点了。”我还是笑着对他说:“等一下我可是要来查的。”他从我的目光里读到了鼓励,久而久之,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后来还变得在课上敢于发言。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学生感到失落时,我会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学生犯错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因此,我用微笑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我想说: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帮助学生们茁壮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